苯丁酸氮芥 https://m.39.net/disease/a_9097794.html来源:新闻晨报作者:潘文
11月14日,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以下简称“产业周”)开幕活动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开幕活动上发布了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的升级版,首批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获颁证书等。顶尖专家学者和行业创新者共聚一堂,分享了在高水平开放下创新驱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上海力量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深刻的生物学理解是药物开发的先决条件。没有基础科学,转化便无从谈起。”开幕活动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在回顾当代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时提到,药物开发最大的挑战是发现具有成药性的靶点,“我们现在可以开发的药物类型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它们让疾病的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物医药的创新离不开全球化的合作。国际药学联合会(FIP)主席多米尼克·乔丹在致辞中高度认可了上海在国际生物医药领域的地位,“我们的组织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即全世界人民都能获得并受益于安全、有效、优质、可负担的药品和药学服务。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一员,你们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组成力量。”
面向未来,上海力量如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主持下,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蒋华良、董晨共同探讨、分析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源动力,为上海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建言献策。
“中医药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陈凯先表示,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中医药不但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蒋华良介绍,在近十年国内上市的一类新药中,上海占的数量是比较大的。“我也希望我们能够加快新冠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的速度,为国家的抗疫防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董晨表示,“几乎所有的科室都会碰到免疫学的问题。免疫学家一方面要好好研究自己的领域做出贡献,另外一方面也要深入到临床问题,及时跟人类健康的一些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既有原创的基础研究,同时也能够跟临床的问题结合起来,这就是最好的转化医学。”
“创新没有国界,但是产业落地有地方。”张文宏表示,无论你是哪里的创新,但总归要找一个地方把孩子生下来。上海是产业落地非常好的一个地方,在这里可以孕育出非常健康健壮的“宝宝”。
解决创新药械入院“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医院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转化,产业周开幕活动上发布了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的升级版。在进一步推动临床试验的同时,通过产医融合政享荟、医企融合创新联盟、创新产品入院绿色通道等解决创新药械入院“最后一公里”。
同时,上海市产医融合创新基地举行了授牌仪式,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医院成为首批基地,为医院临床成果转化打开了一片政策试验田。
在数字化赋能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的过程中,一批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崭露头角。
联影医疗、微创医疗机器人、君实生物、勃林格殷格翰、英矽智能、东富龙科技、凯宝药业、第一生化等8家企业在现场获授首批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证书,以表彰他们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
首批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将作为行业标杆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他们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先进经验也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描绘了未来数字图景。
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上海今年陆续推出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政策。由于产业政策的吸引,因美纳于今年在上海正式启动中国首个生产制造基地,并计划在5年内实现高端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全面本土化生产。
“未来,因美纳将持续投资本土共建基因领域创新生态新格局,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因美纳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说。
上海持续优化投融资环境,一级市场融资规模和二级市场科创板上市企业双双第一,科创板累计上市生物医药领域企业26家,位列全国第一。
作为光催化领域的国际权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光化学家藤岛昭全职加入了上海理工大学。他表示,上海在吸引国际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表现出色,“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科学家像我一样,愿意到上海工作和生活。”
在空间布局上,“1+5+X”产业空间布局更加扎实,上海今年出台了版产业地图,进一步优化了“3+6”新型产业体系布局。其中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推出了生命蓝湾、东方美谷、湾区生物医药港等7个特色产业园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可供产业用地1.2万亩,可租售物业面积万平方米,实现了“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
本次开幕活动还邀请了生物医药产业链各重要环节的代表性企业,有业内领先的跨国企业、已上市的成熟国有企业、开拓未来的创新民营企业,共同启动“生物医药上海愿景”发布仪式。
创新驱动、数字升级、融合转化、高地势能四大优势将承托起年的上海愿景——实现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到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