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克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2岁的建筑大师贝聿铭逝世20岁的他在 [复制链接]

1#
得了白癜风怎么治 https://m.39.net/pf/a_10467294.html

1

每个人的二十岁都是有理想也有迷茫的,往后的岁月,就是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不停与自己的迷茫和解的过程。

你问我20岁的时候该做什么,我只能说,20岁的时候你可以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就怕,想做的时候没钱,没胆,没勇气,不做遗憾,做了后悔。

看似走了很多步,结果还是在原地来来回回,还要时不时回望。

20岁真的只有迷茫和不确定吗?只能窝在宿舍打游戏或者是思考工作还是继续考研吗?

年,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邀请了当今世界上六位(伦佐·皮亚诺、让·努维尔、理卡多·雷可瑞塔、弗兰克·盖里,贝聿铭,多米尼克·佩罗)

炙手可热的建筑大师到东京大学和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畅谈他们年轻时的求学生涯和从业经历,《建筑师的20岁》这本书即是当时的访谈内容记录。

我在豆瓣上标记这本书的时候写了:20岁的时候做什么,决定你30岁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本书中,包括贝聿铭在内的6位大师在20岁的生活和态度,是让我记忆最深的。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建筑是一门被生活所感染的艺术”。

这些访谈生动而轻松,提供了一般画册、图书难以涉及的细节。其中有坚持,有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透露出大师们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坦率真诚的人格力量以及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执著热爱。

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这些建筑师的20岁,都在旅行。

柯布西耶在东欧和近东游历,安藤忠雄在做欧洲建筑和艺术史的朝拜,贝律铭在穿越太平洋的邮轮上追怀家国,同时期待新世界。

看世界,然后见自己。

贝老在书中也提到:要建造一座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而这个场地必须在一个地方,而一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而这个历史对建筑师来说非常重要的。

他们应该了解这个场地,了解他们的历史,它的根,而这种根是很难发掘的,但是一名建筑师如果想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对此有所发现。

2

我在百度看到悼念贝聿铭大师的文章,活到岁,在世界各地创作无数经典建筑,这是大师荡气回肠的一生。

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贝聿铭第一次成名是在年,那一秒刚好是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家人决定建造一座私人图书馆纪念他。

当时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在多个竞争这一项目的建筑师中选择了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贝聿铭。

杰奎琳回忆说:他满是自信,让我想起了杰克(约翰·肯尼迪的昵称)。他们是同一年出生的。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

我仔细算了算,这时候的贝聿铭已经46岁。

抛开他的家世,我想这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励志故事。

另一位建筑大师皮亚诺说:我花了至少50年才成长为一个建筑师,这确实是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很漫长。

二十岁的建筑师们,是以一己之力来融入和探索新世界的人们。

他们未必坚信从事建筑行业就可以功成名就,为荣誉垫底的,是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亦如贝老在卢浮宫之前设计的金字塔,创意刚出来的时候被傲娇的巴黎媒体吐槽,当时的法国媒体和民众认为这个方案与卢浮宫的宫廷风格相违背,大呼“不能接受”,据贝聿铭回忆他当时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吵架”上。

在贝聿铭的坚持和总统密特朗的支持下,贝聿铭的方案最终得到了认可。玻璃材料的金字塔不仅能折射出巴黎的天空,也为室内提供了很好的采光。在夜晚的灯光下,金字塔成为卢浮宫院内巨大的宝石,倒映在喷水池中。

远超自重的支架负荷也让业内行家们将它看作是运用现代科技的独特尝试。

现在也成为卢浮宫的知名打卡地标。

八岁的时候,贝聿铭的祖父对他说了四个字的教诲“全力以赴”。

的毕业旅行独自去了苏州,排队去苏州博物馆,听说这座建筑是大师给家乡的礼物。

他85岁才决定开始做苏州博物馆,并将它亲昵地称之为“我的小女儿”。

贝聿铭想在苏州寻找的,是如何在中国如今林立的摩天大厦和真正的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是对中国传统的升华。

苏博犹如一幅水墨画,将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相比较之前建好后无人打理的香山酒店,现在每天都能预约爆满的苏博无论从建筑还是人气上都是成功的。

3

去年我和朋友去马来西亚的槟城旅游,我们坐着出租车穿梭在槟城的街头巷尾时,她跟华人司机聊天说,你们这个建筑很有荷兰风格呀。

我诧异,她跟我讲述,槟城曾经是荷兰的殖民地,然后指着房子的屋檐跟我说起了不同建筑的风格。

从巴洛克,洛可可聊到了哥特式建筑。

我虽然不懂,却听得津津有味,大多时候的旅行是换了一个地点开启自拍,但我更有兴趣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存在过的故事。

如何旅行?去哪里旅行?

Everywhere!

去探访那些让我们产生惊奇感觉的建筑和空间。去理解我们并不了解的东西,理解一个城市的现在与过去,去理解旅行本身。

今年春天跟网易设计的朋友一起去参加一场独立个展,在白墙上挂着好几幅色彩浓烈的画,我对画并没有研究,但看到其中一幅,仿佛是幽暗出透露出的生命力,让人看到画时觉得想要流下泪来。

一幅画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美,更是生命力,是对抗时间的耐心。

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创造美的建筑,见识美,分辨美,无限地趋向美。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现在很多人穷,往往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没有精气神,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大多数人的生活不会有金鼓齐鸣的开始,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一种滴水石穿的单调和宁静。

但是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不断建造自己的过程。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也表达了相同的想法,作为一名建筑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发现自己的能力”,

艺术设计是一个依赖直觉的工程,你必须学会相信自己的直觉,尽管这会让你感到慌张,但这种情绪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想进行建造的冲动和不知道会建成什么的恐惧,是设计和建造的原动力。

建筑师理卡多·雷可瑞塔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在年轻时对于未来发展的迷茫,但是他唯一可以确定的事,他热爱建筑。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如果现在你们在这里,是因为你们热爱建筑,那么就坚持下去,即使地平线看上去是那么黑暗,不要担心,光明总有一天会到来。”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阶段,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在年轻的时候你怀有对这个世界所有的热情,但是另一方面,你也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你想要知道方向,我的忠告是:如果你能很好地协调这一切,你就可以知道你所想了解的一切,不要给自己找理由。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方向,就不要给自己找理由,要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分享大师贝聿铭的10句名言,希望我们每个人的20来岁,都能像月亮,尽管有时候是看不到的,但不要紧,即便是在别人看不到,不注意的时刻,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存在。

1.做事情,最重要的是有十足的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把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旁人接受与否并不重要,我得首先接受自己。

2.我从不缅怀过去,而是专注于现在。

3.你要想往新的一条路走,免不了有很多人觉得不大舒服,为什么要改?要改进是非常难接受的,要往前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前走。

4.如果要从旅行中获益,就必须先学好历史。

5.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6.一个建筑师在40岁之前是不会成名的,都是在实习。

7.审美观最重要,年纪轻的人要慢慢加强审美观,将来他可以,不一定他要做建筑师,一定要做艺术家,做经济方面,做银行的也应该有审美观,每一个人要有成就,都需要给予审美方面的教育,教育很重要。

8.我把每个睡醒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因为这表示还有一天可以工作。

9.怎么表现实力?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来。

10.你们不要低估你们曾经拥有并可深度挖掘的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你们每个人的成长历史,也就是维系你们自己的根脉。你们必须构建你们自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