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克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王钦点人生赢家古典大师莱顿,死后却与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病可以治愈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0138.html

我以沸腾的青春在六月狂欢,沉寂中奔向梦里的风,褐色长发流淌,纠缠催促醒来的世界:炽热的,或是神圣的夏日、或是庄重的阳光、或是爱琴海轻拍的露台。

岸上的人不得而知,唯有少女的心绪是答案——心底燃烧激烈的火焰,经由周身,迸发的却只是鼻翼的微微翕动。

《炽热的六月》,炽热的不只是六月,还有少女萌动的情愫和画者莱顿蓬勃的艺术追求。

当我们驻足于,如今珍藏在波多黎各的蓬塞艺术博物馆,这幅莱顿爵士的作品面前时,是否会被其中传达出的深刻情感所感染?

《炽热的六月》

那迷人的熟睡姿态被一身轻如蝉翼的长裙覆盖,却隐隐露出青春的躁动与娇嗔,其美丽的传递并不依靠衣装的华贵、也不凭借肉体的裸露。

她安静地躺在那里,恰到好处的美好被节制性地展露出来,这种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少女的心绪里却有期待。

弗雷德里克·莱顿,这位闻名于世的英国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画派代表性画家,英国皇家学院派的代名词,以其细腻、唯美、沉静的绘画风格装点着每一幅画布,将其对“美”的理解展现在历史长河中,成为那一片群星闪耀的天空中颇有独特光芒的一颗星辰。

这颗星辰,有着灿烂的来路、冠绝英伦的盛世光芒,但其光芒的流逝与沉寂亦是倏忽而来的,他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因绘画盛名而获得男爵爵位之人。

也是英国历史上得到爵位时间最短的人,与之一同沉寂的,还有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学院派艺术。

01游历世界的童年

弗雷德里克·莱顿从出生到学习艺术的人生历程,可以连出一片那时的欧洲地图:年12月3日,英国北约克郡,那《斯卡布罗集市》中吟唱的滨海小镇斯卡布罗仍被大海的气息所萦绕,为阳光的味道所弥漫。

小镇上世代行医的莱顿家族迎来了新的家庭成员,这位日后的画家爵士降生于此。

还在孩提时期的弗雷德里克·莱顿因为家族事业的缘故,举家在海那边的欧亚大陆上的俄罗斯帝国生活。

莱顿的祖父吉姆·莱顿爵士医术十分精湛,为聘为俄罗斯沙皇的御用医生,其父亲亦子承父业成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皇宫御医,然而亚历山大一世的离奇身故让这外来的御医一家不得不举家离开俄罗斯。

于是童年时期的弗雷德里克·莱顿跟随家人足迹遍布欧洲各地,寻找新的住处。

比起用“居无定所”来形容这一时期的莱顿一家,更恰当的词似乎应该是“游历”,莱顿的父亲不仅医术精湛,更是一位狂热的古典艺术爱好者。

因而与父亲一同游历的生活里,幼小的弗雷德里克·莱顿总是沐浴在各种艺术氛围之中。

父亲所选择的游历城市也都是当时欧洲的各大历史文化名城,例如:罗马、佛罗伦萨、法兰克福、布鲁塞尔等,名城巡礼构成了莱顿生命中极为重要的基础一环。

时年9岁的弗雷德里克·莱顿便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绘画天赋,能够自行作画,于是10岁到达罗马后,父亲立即将莱顿送往一名专业画家处学习绘画方面的知识,他的绘画天赋也在专业的指导和练习下逐步变为卓越的绘画能力。

13岁时,莱顿一家来到德国生活,莱顿也前往法兰克福美术学校接受更系统的艺术教育,一年后又迁至意大利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是举世闻名的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文艺复兴萌芽、发展、壮大。

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时间似乎失去了他强大的破坏力,各个时期的典型建筑以及精美的艺术作品留存于此,以并生之姿开放在这片鸢尾花之地。

时至今日,“但丁的诗魂、达.芬奇的画魂,仍在佛罗伦萨上空飘荡,仍继续追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人与事”。

来到这座艺术天堂的弗雷德里克·莱顿像是一颗刚刚萌发的艺术的芽孢,孜孜不倦得吸取着历史沉淀下来的艺术滋养。

在这里,他的艺术素养、绘画水平进一步提升,他依从内心对艺术的解读、对美的追求不断创作。

在佛罗伦萨,年轻的莱顿的画作让一位游历至此的美国雕塑家赞不绝口,他对莱顿的父亲毫不吝惜得夸赞到“从弗雷德里克·莱顿的画作中可以看出,自然已经赋予了他”。

他也预言到,这个年轻的天才将会成为一位“杰出人物”。

莱顿来到佛罗伦萨后,进入“世界美术最高学府”,文艺复兴的“圣遗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

在这里,他接受了世界顶级的绘画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吸收以外,莱顿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解剖,这也为他之后精妙的人物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轻的莱顿有着自己的崇拜对象,这些人的绘画作品的特点,在后来莱顿的个人创作中也可以窥见一些。

例如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安格尔的绘画最高成就代表是他的裸体创作,在他画笔下呈现的裸女兼有自然之美和古典风雅,把古典美巧妙融汇在自然之中。

弗雷德里克·莱顿后来创作的著名人体绘画作品《沐浴的普赛克》中就可以嗅到一丝安格尔绘画中的风味,女性裸体的柔美曲线彰显自然之美与背景中古希腊典型的科林斯柱式的柱子和条形石也充满古典主义风格。

时间进行到年,22岁的莱顿移居罗马,他进入了罗马美术学院专心学习绘画艺术,并开始了宏大画作的独立创作,《圣列的行进》(《Cimabue’sMadonna》)在这一年诞生。

这是一幅构图严谨、结构与线条可谓精致到完美的宏大历史题材画作,22岁就能有如此创作,这震惊了欧洲画坛,弗雷德里克·莱顿以此作品打响了自己的名号。

而三年之后,在他未曾谋面的故乡英国,一件令他更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

02欧洲画坛“超新星”冉冉升起

年,《圣列的行进》诞生三年后,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举办的画展上,这幅画作前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可谓反响空前。

人们对这位年仅25岁的创作者弗雷德里克·莱顿充满了好奇。

初次返回故乡英国的莱顿便收获了艺术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更令他惊喜的是,这幅他首次独立创作的大型画作受到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的高度肯定与赞赏,并被女王亲自购买,这可是至高无上的肯定与激励。

作为这幅杰出画作的创作者,弗雷德里克·莱顿被维多利亚女王亲自接见,这位“外来的”游子一跃成为英国画坛上冉冉升起的“超新星”。

回到英国,莱顿在欧洲各地游历所浸染的艺术风格与故土的力量融合,让他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高发期。

他大量的创作取材自《圣经》和古典神话的古典女性人物,其画作上的女子风韵卓绝,典雅高贵。

在罗马时,莱顿曾经结识众多艺术家,可谓谈笑有鸿儒,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桂冠诗人”丁尼生,被后人评价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的诗人”的他。

毫不掩饰自己对莱顿的艺术成就的赞赏,他曾预言,这个叫莱顿的年轻人总有一天会坐上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的宝座。

他的预言照进了现实,年,被整个英国政界、艺术界奉为圭臬的弗雷德里克·莱顿定居故土,并宣誓效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随后其艺术作品与政治生涯并起同进,不到十年就取得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的入场券,耕耘十年后,莱顿更是一举登上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的位置。

莱顿的就任,并没有引发像往届院长就任时,或多或少出现的争议,他的能力、气质、学识、境界无不令人赞叹。

他就像他的画作一般,典雅高贵,却又抛却了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以其责任心和优秀的社交能力让所有人拜服于他的魅力之下,这一年,他还不到五十岁。

在这段时间里,莱顿产出的高质量画作比比皆是,例如《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音乐课》、《记忆》、《女孩在喂养孔雀》等等。

通过这些画作,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莱顿得到英国艺术界高度赞扬的原因之一。

那便是,他顺应了,或者说融入并提升当时的英国艺术发展路径。

03莱顿与英国“学院派”艺术的同频共振

当时的英国艺术相较于同时期欧洲大陆上的各国艺术明显浮躁、不够高雅,原本孤悬于大西洋上的英国本土,自古以来便被大陆国家认为是落后的、野蛮的存在。

即使英国通过改革、革命摇身一变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军事经济实力的强大并没有带来配套的文化强盛。

学院派绘画在英国崛起前,这个国度的艺术创作也一直有一种禁锢感。

与大陆隔绝的地理位置,让“日不落帝国”的人们自行创造了一种文化系统,这一系统难以被打破,创新也几乎无迹可寻。

艺术与宗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的宗教改革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独立的过程。

从原先的严苛的天主教信仰到最终确立的安立甘宗教派,英国艺术界对宗教题材的创作也随之淡漠,肖像画创作成为英国艺术家不得不选择的创作题材。

于是,效仿大陆各国家的艺术文化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径,在其视野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便是最为高雅的艺术成就。

就连这种意识,也是对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出现的“学院派”艺术传统的模仿,颇有些“你行我也行”的竞赛意味。

莱顿的出现给英国学院派艺术的发展敞开了一扇大门,这是一种双向选择,莱顿选择了学院派,是对自己艺术的追求,又同时迎合了英国上流社会的本国艺术发展展望。

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高雅端庄的行为礼仪规范,如若创新的、突破性的画作出现在他们身边,或许会有难以言说的突兀感。

莱顿将英国的学院派艺术创作推到了顶峰,他的古典主义艺术创作学承文艺复兴,把英国上流社会追求的高雅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他也依靠自己在绘画上的贡献赢得了至高荣誉:

年,英国女王向弗雷德里克·莱顿授予爵位,尊为斯特雷顿莱顿男爵,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因绘画盛名而获得男爵爵位之人。

但不幸的是,他也是英国历史上得到爵位时间最短的人,由于常年作画,积劳成疾,获得爵位的第二天,年仅56岁的莱顿溘然长逝。

“把我的爱献给学院”他在遗嘱中说道。他把对学院派艺术的爱贯彻到了人生最后一秒钟。

也正是他一生致力于学院派艺术的创作和推动发展,让他在去世后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的行为严重阻碍了英国艺术的创新与突破,将他称为顽固派、保守派的代言人。

因为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整个英国社会乃至欧洲社会都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的革新也呼唤文化革新。

而英国学院派仍在埋头追寻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再复兴,所以,原先对莱顿采取一边倒赞扬态度的评论界,在他去世后出现反对的声音,也就不奇怪了。

莱顿在世时,因为其极盛的艺术地位,学院派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当时出现的拉斐尔前派、浪漫主义艺术等发展受阻,兴起得相对缓慢。

而欧洲大陆上风起云涌的新兴艺术流派正在大步流星得茁壮向前,曾被传统学院派嘲讽而得名的“印象派”,在光影瞬间中捕捉到的美丽朦胧让人们为之沉醉。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把个人情感的表达推上画布,营造张扬个性的精神世界……

因而,弗雷德里克·莱顿溘然落幕之后,与其“同频共振”的英国艺术也渐渐衰落,以至于如今提到那一时期的艺术史,英国似乎略显透明。

一个时代终将逝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霎时的灿烂,不过云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