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采访一位李姓先生下海经商取得的经历,很有深度、力度,其间有两点突出。一、李本来在一家中央级银行工作,条件很好;但他还是决定下海经商,那原因是“压力”。一天,天下大雨。一位付部级离休干部想用单位车回家,司机告诉这位老先生:你已不在岗位,不能用车,这是规定。这种规定,让人感到“压力”很大。另外,在机关工作,要想爬到司局级,实在不知如何去拍马屁,说别人的坏话而又要提防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把生命、精力和才干化在这方面,简直是犯罪。这个“压力”比那老干部坐不着车更大。二、下海之后“压力”更大:人如在茫茫大海之中,无依无凭;做一件事情,是成是百,没有把握,一旦失败,等于灭顶之灾。每遇这种情况,真想结束生命。但是,就是这样的“压力”,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创造了财富。“压力”当然会损害人的身心,但也健康人的身心。在取得成绩的时候,那种愉悦就是“补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生”是有创造性的“生”,活力无穷。这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例,记之并发布,愿与读者分享。
相关美文阅读:·中国人较少创造力的根源在于该死的“传统”·中华文化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个体人的潜力在什幺状态下才能更大发挥·换个角色,让孩子学习的潜力迸发出来·孩子的“想象力匮乏症”由何而来·小太监眼里的潜力股·请关注会议费用节约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