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克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36万外籍人士在苏州生活,瞧苏州老外
TUhjnbcbe - 2024/3/26 17:13:00

今年11月,苏州再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这已是苏州第九年入选该榜单。目前,约有3.6万外籍人士在苏生活,这些老外除了工作之外,很多人也和我们学英语一样,在努力地学习中文。对老外来说,学习中文会遇到哪些问题?是否会遇到我们学习英文时同样遇到的问题?本期新蕾观察,让我们听一听“老外”们学中文的故事。

申力坤的二十载中文学习路

申力坤(本名Fraser)是一名英国人,也是一名“洋女婿”。这个英国阳光小伙和汉语言的最初结缘,要追溯到年。当时三岁的申力坤随着父母工作调动,从英国搬去了香港。突然迁居到一个充满汉字和粤语的新地方,陌生的语言环境激起了他对汉语言的兴趣。不过,由于香港英语普及的程度较高,所以那时候他还没有开始系统学习中文,只学会了零星的日常用语。

年,申力坤所在的学校开了中文课,五岁的申力坤第一次正式学习汉语。在课上,他学了诸如数字、动物和水果名称之类的简单中文词汇。不过,一个学期之后,申力坤的学校把汉语课改成了法语课。因为学生大多是英国人,校方认为对于迟早要回英国的学生们来说,法语更实用一些。在香港断断续续住了大约八年,申力坤的汉语水平并没有太大提升,不过这段经历在申力坤心里也埋下了一颗学习中文的种子。

年,18岁的申力坤高中毕业。如同许多英国人的选择一样,他没急着立刻去上大学,而是选择了“间隔年”——英国人习惯用这种方式,花大约一年的时间做长期旅行,体验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申力坤在漫无目的的旅游和学习之间做了权衡,最后选择在北京语言大学报了一个学期的汉语强化课程。每周规规矩矩上五天课,每天七小时,课后还有作业。这个课程对申力坤来说很难,尤其是第一周之后,老师就要求他们不许再用英语,哪怕课后,都必须坚持使用汉语。申力坤被这个高强度的课程不断“磋磨”,但辛苦的学习也带来了回报,申力坤学到了很多关于汉语的知识,进步很大。

北京的中文课程结束之后,申力坤回英国念了四年大学。甫一毕业,他就回到了中国,在嘉兴找了一个英语教师的教职。同时他又在朋友的推荐下,在当地的一个辅导班报了一个汉语私教课,以一周两次的频率又学了一年汉语。这个时候申力坤的汉语已经完全足够日常交流使用了,随后他和太太搬来了苏州。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语言上的问题,申力坤就让太太给他一些指导。

学中文的心得存了“一本经”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文,申力坤并没有觉得学汉语很难。相反,他觉得从某些角度来看,汉语反而比法语之类的语言更容易,比如,汉语的语法结构比起罗曼语族的语言就简单不少。汉语难就难在说和写,申力坤在汉语的四个音调上下了大功夫。现在他可以正确地模仿中国人的语音语调,小心翼翼地说话,也可以正确地说对字音,但是稍一松懈,还是会出错。不过,他发现只要有上下文,日常对话中即使念错了,也不太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申力坤很喜欢汉字。在没有学中文的时候,汉字在他的眼中就像是外星语,一个个方块字令他感到无从下手,完全不明白如何解读。直到学了汉字的结构之后,他才发现,汉字其实很容易破译,很多偏旁部首就是帮助理解字义的指示牌。而汉字的造字逻辑也让他感到非常有趣,比如说“好”这个字,他理解为一个母亲背着自己的孩子。

虽然汉字让他心生喜爱,但申力坤觉得写汉字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他觉得只有在北京学习的那段时间他写得最好,因为那时候他每天都要写字,练习得很充分。他建议学汉语的外国人一定要反反复复地抄写练习,虽然练习做起来非常无聊,但是想写得好,练字是不可缺少的。在申力坤看来,中国人练习写字有时并不拘泥于形式,这让他感到很新鲜。申力坤记得当时在北京,有一次逛公园的时候,他看到几个老年人拿着一根木棍,棍子的顶端绑着毛笔头一般的海绵,就像一支巨大的毛笔。几个老人用这种工具蘸着水在地上写书法,看起来很好玩。申力坤走上前去观赏,不一会儿,这几个“民间书法家”就注意到了他,也递给他一支“笔”,热情地招呼他一起来写。他们以为申力坤不太会写汉字,结果出乎意料地,这个外国小伙儿煞有介事地写了两个端端正正的汉字——“英国”,并告诉他们这是他来的地方。这让这几个“民间书法家”十分意外,纷纷露出开心的笑容,用力拍着申力坤的肩膀夸赞了他。申力坤和他们交流互动了一个小时,其间老人们或是写字来考他读音,或是出字让他来写,并且给了他很多指导,教他如何写得更好看。每每想起这段经历,申力坤都会觉得自己很幸运。

在苏州老外学汉语途径有很多

很多外国友人接触到了中国文化之后,便对汉语开始着迷。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外国友人来到苏州工作和生活之后,出于实际需要,纷纷开始学习汉语,而他们学习汉语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

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多米尼克来到苏州后,一直在学习中文。他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王小多。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成年人,他觉得学汉字太难了,但是当他了解了汉字的构成之后,又觉得汉字非常有意思。来自阿根廷的缇娜已经学了三年的汉语,在她眼中,汉字像有魔力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她。在她眼中,汉字甚至就像一种艺术。虽然汉字难学,但是学会了偏旁部首和结构之后,就觉得容易了很多。

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苏州,有很多机构提供面向外国人的汉语课程。而在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大学,以及苏州市汉语推广中心等大学和官方机构,也都设有汉语课。这些课程为老外了解和学习汉语提供了平台。当然,老外们也会在课外找机会来学汉语,比如来自印度的提奈什在汉语课程之外,还会选择看中文电影和听中文歌,在健身房和办公室里也常常在朋友的帮助之下练习口语。

大学是外国留学生系统学习中文的主要场所。西交利物浦大学年开设了主要面向留学生的汉语课程,平均每年有超过名留学生参与学习。年和年两年,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人数达到人。即便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也有人坚持学习汉语。对于生活和工作在苏州本地的外国人,西交利物浦大学还提供两种汉语课程:平时班和暑期班。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前两年平时班的学生人数在50-70人,暑期班每年约有人参加。受疫情影响,今年只有24人报名了平时班,但仍有8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积极报名参与了线上汉语暑期课程。

经营着一家语言服务公司的徐先生也是一名汉语的推广者。他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一般向外企提供面向外籍员工的汉语培训课程,每年能招收30到50名外国学生。

和中国人学英语一样,老外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针对老外的学习特点,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喻驾老师向记者分享了一些汉语学习经验,比如重点是打下牢固的汉语学习基础,而在这些基础中,语音、语法、汉字认读和书写十分重要。根据西交利物浦大学一项通过手写汉字的方式和通过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学习汉语词汇的对比实验研究,手写汉字在汉字认读、词汇学习上的效果,要远大于通过多媒体浏览和打字。也就是说,即使只有汉字认读的需求,手写也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学习、练习方式。

苏州市汉推中心位于姑苏区醋库巷教育博物馆内。年开始,汉推中心对外提供多种多样的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体验服务,为老外们了解苏州教育历史及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目前,一套由苏州市硬笔书法协会编写、苏州市汉推中心监制的汉字书写教材已经正式出版。据汉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原本是一本面向小学生的硬笔字教程,但也非常适合外国人学习中文。汉推中心接下来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择期开展面向外国人的汉字书写学习活动。《姑苏晚报》年12月21日A07版 本报记者 蔡清

编辑:李俊锋

1
查看完整版本: 36万外籍人士在苏州生活,瞧苏州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