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增,多年生稻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业内专家称其是“水稻生产的又一革命”“具有原创性、颠覆性意义”。
年的第四天,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值隆冬,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太阳依旧热烈温暖。在景洪市嘎洒镇曼洪村的一处稻田里,枯黄的稻桩并未拔除,嫩绿的新苗已经破土而出。
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水稻,不用每年进行播种、育秧栽秧、犁田耙田,种植一次就可以像割韭菜一样连续收获3-5年。
这种神奇的水稻,就是多年生稻。
曼洪村育种基地的多年生稻杂交子一代F1。赵艺璇摄
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公布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稻研究成果成功入选该榜单。这是当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全世界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在多年生稻的上榜理由中,《科学》杂志写道:“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次收获后都必须重新种植。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繁重的劳作,并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中国的研究人员培育出的‘多年生稻23’(PR23)可以达到广适、高产稳产、多年生性强的标准,并为农民节省了数周的繁重劳动。”
多年生稻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原创性培育出的水稻品种,利用多年生非洲长雄野生稻与一年生亚洲栽培稻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培育而成,可实现“一次栽种,多次收割”,有效节省种植成本和劳动力投入。
当前,化肥农药等农资、劳动力价格飙升,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增,多年生稻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业内专家称其是“水稻生产的又一革命”“具有原创性、颠覆性意义”。
多年生长
颠覆水稻的生产周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就以一年为期按照规律有序运行。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七千多年前就已有先民种植。在农民的精心照料下,水稻年复一年地经历整地、播种、育苗、插秧和收割等环节,为我们充实仓廪、丰盈餐桌。
近百年来,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解决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在水稻育种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为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水稻已成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赖以生存的口粮,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将大米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然而科研育种永远没有终点,目光如炬的农学家又从稻田中洞见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水稻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耙田栽秧,但目前的农村劳动力愈发匮乏,特别是在丘陵山地地区,农民需要承担更为繁重的农活;另一方面,农机装备的广泛使用会耗费原料、污染环境,经常性的翻耕也会加重水土流失。”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育种专家胡凤益教授说。想到世世代代在田里辛苦耕作的农民,出身农家的他立志要用自己的力量做出一些改变。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韦斯·杰克逊率先提出培育多年生作物的观点,引起了全球农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