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
时隔两年,这部“不能在深夜嘴馋时打开”的美食纪录片,回来了!
《风味人间》第二季
如果说第一季是惊喜露面,第二季从开播评分来看便是高调回归。
大家早早开始搓手期待这部被预定为“年度最下饭”的纪录片。
在《风味人间》第一季和《舌尖上的中国》中,拍出风味的导演陈晓卿和李勇、说出风味的旁白李立宏、听出风味的配乐阿琨,“铁三角”一位也没少。
第一季的“香味”还萦绕眼前,第二季又会带来怎样的风味呢?
第一期,就先给大伙来了一份“甜”蜜暴击。
对于甜这种味道,可以说大自然中的蜂蜜是人们早期体验的珍贵来源。
而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便是体型最大的喜马拉雅巨峰。
每当夏季,便是此类蜂产蜜的季节,也是猎蜜人泰克“采摘”的季节。
米的高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只有一条藤梯和驱蜂的烟雾。泰克就是如此,在族人的帮助下,进行着一系列“极限操作”。
风险越高,往往回报也越高。泰克等族人售后的这批珍贵的蜂蜜,只需一勺,便可使平淡无奇的事物焕发光彩。
但甜味真正要说走进寻常百姓家,那还得从以糖为主的“甜点”料理说起。
江苏扬州,处于“南甜北咸”的交界。此处,甜味拉开了每一个清晨的帷幕。
扬州有双绝,王猛主厨就非常擅长“扬州双绝”的制作。
第一绝是“翡翠烧麦”。甜中带咸,咸不压甜,是为珍点。
第二绝是“千层油糕”,晶莹剔透,绵软甜润,蓬松中透着心动。
要在何处,何时能吃到这两绝?
答案便是:居茶楼,喝早茶。
此时我们看到的是,“糖”消弭于点心笼中,而“甜”则融汇于点心馅里。
与中国甜点体现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相反,在土耳其,甜味有着别一番的、淋漓尽致的风采。
镜头来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早在13世纪,这里的甜点就已闻名于世,因此甜点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果仁蜜饼,土耳其甜点皇冠上的“明珠”,当地称为巴克拉瓦。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巴克拉瓦甜品师,并非易事,第一关便是做好擀面皮。
萨哈特,是一名资深的甜点学徒,尽管对擀面皮已“造诣颇深”,但他距离巴克拉瓦制作的核心尚有一步之遥。
核心,便是熬糖。
正如片中所说:对糖的运用,是决定巴克拉瓦成色的关键。这一步,唯有熟练的老师才能掌握。
只有温度、酸度、水和时间共同作用,才能使糖液达到一个堪称完美的平衡。
而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糖浆与油脂的相遇,这一刻也被称为“唤醒的瞬间”。
糖为甜品界注入了灵魂,在烹调界同样如此,甚至有更多展示身手的机会↓
四川坝坝宴上,醇香甜糯的重头戏——甜烧白。
香港茶厅中,脆爽可口的大块头——地炉烧猪。
苏州水乡中,取于自然的饱满清甜——鸡头米。
还有北方城市的缠绵韧甜——拔丝菜系。
可谓是多款甜蜜,任君选择,相信总有一款甜入了观众的心中。
也难怪看完第一期,小伙伴们都表示:高热量爱好者千万别在深夜打开此片,否则真的顶不住啊!
尝过第一期的“甜”头,第二期就带着大家对“水中至鲜”的螃蟹大开吃戒。
螃蟹,向来是人们餐桌上的一个霸道而重要的角色。
要捕到这种食材,却需要实力和运气相结合。
有在汹涌巨浪下沉浮的帝王蟹,吸引着渔民为其铤而走险。
也有在深山老林中隐居的山螃蟹,又称为溪蟹。
但无论是哪里的螃蟹,都难逃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菜品。
佤族人的烹饪习惯是从简,再复杂的食材都可适用。
挪威人的烹饪习惯,则是保留蟹中蕴含的阳光与海水的味道。
而要说从未缺席中国人饭席的,那还得是蟹中的佼佼者——大闸蟹。
食蟹要论行家,必须是懂得如何巨细无遗地吃完整只大闸蟹。
六月黄,壳薄黄多,吮一口便是满口的鲜甜。
珍贵的食材需要用匠心以待,威尼斯的多米尼克便是其中一位匠心者。
捕蟹时坚持用手工布网,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也是对大自然的保护。
螃蟹刚被捕时是褪壳前,等的就是褪壳后——进食的最佳时机。
浸泡过牛奶,再裹上面粉,炸至金黄,就完成了一道酥脆佳品。
威尼斯的软壳蟹只能在春秋两季品尝到,而中国的青蟹一年四季都能给人带来惊喜。
它一生褪壳十三次左右,每个阶段在口味上都有其特色。
从奄仔蟹(未交配的母蟹)的盐焗做法;
到重壳蟹(新、旧双壳共存)的姜葱焗做法;
再到膏蟹(成年蟹)的清蒸做法,都是青蟹吃法的百变花样。
而夏季,更是它大放异彩的好时候。
一千只青蟹里,最多出四五只黄油蟹,这个概率造就了黄油蟹的珍贵。
大洋另一端,是马里兰人们对于三亿余只蓝蟹的饕餮。
木槌和佐以咸香辛辣调味料的蒸蓝蟹,是当地人们打开夏天的常见方式。
若说蓝蟹吃法是“大刀阔斧”,那么日本对于蟹的吃法则是细致讲究。
在这个国度,蟹体现着拆解和重组的无限可能。
回到中国,水蟹在澳门也有着其妙用。
螃蟹与粥底的融合,是对鲜味无止境的追求。
江南厨师将蟹中鲜味渗透到每口“盐水炝蟹”中。
南韩厨师将风味蕴藏在“酱蟹”的腌制瓶罐中。
蟹之一字,背后可品出无尽的风味。
看完第二期,螃蟹的诱人和神奇回荡在观众的脑海里。
从目前播出的两期来看,第二季维持住了第一季的水准,观众还是较为认可的。
但同时也有声音提出,一如既往也就是没有突破、没有进步的表现。
特别是对于片中的视觉美食和人间烟火的平衡,如何在较短的时长内做到平衡和丰富,是该纪录片仍需要探寻的方向。
片中说道,“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
我们无休止地讨论着美食之道,也将无休止地探寻着它。
饮食是日常,美食是追求,即使生活中不能做到每顿都是大餐,也可以跟着这部纪录片,一起闯过天南海北,尝尽“风味人间”。
因为风味,就在这片中,就在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