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始创于宁职院外事处,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成立后,IPP工作坊基本服务于援外项目,交换生和外国学生来访的接待也依然参与。学院以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一直活跃在援外活动培训志愿服务工作的最前沿。
IPP教会了我成长
(迎接来自肯尼亚的第位学员)
(与学员一起坐地铁)
(向学员展示礼物)
图片名称
(陪同学员参观考察中国农村社区)
(参观校园)
“IPP提升了我的综合应用英语水平,使我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开拓了视界。”来自国际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的李兵在谈到IPP学生志愿者组织带给他的改变时这样说到。而走进国际学院一楼大厅,会看到满面墙壁贴满了关于IPP这些年的成长历程。
(IPP志愿者陪同学员外出参观)
(陪同学员外出购物)
(摄影摄像服务)
谈到第一次参加活动,李兵依旧能够回想起当初的热血和兴奋,“像打了鸡血一样,感觉很新鲜。”机场接机,将学员在学苑宾馆安顿好,无论是外出购物,还是在宾馆中遇到问题,IPP团队的人都随时需要到达现场和学员做好沟通工作。
“因为语言的不方便,所以基本上学员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我们志愿者的帮助。”为了防止学员在外走失无法联系,他们特意为每个学员准备了中英双语的个人资料卡,使学员即使在外无法用英语和他人交流,也能够顺利回到住处。“大家都很积极,即使没有事我们也都会过去转转,和学员讲讲话,感觉很高兴。”
用交流去兑换友谊
(欢送晚宴)
(举行Party)
(为学员过生日)
志愿者不仅要负责学员的日常生活,在娱乐方面也乐于和学员互动。“我们会为学员布置晚宴,所有的节目都由我们志愿者自己报名和安排。”来自国际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应淑佳这样说道。
“有一次当了主持,虽然没讲几句话,但是也玩的很开心。”只是普通的挤气球,你画我猜等游戏,因为有不同肤色的人参与,欢笑也多了更多的含义。
从前用英语和外国友人交流的紧张发展成了如今能够顺畅的对话,时间和经验给予了他们不少的肯定。
说起和学员之间发生的有趣事,李兵笑道,“有一次值班的时候一位女士问我父母是否有外国血统,”他指了指自己的肤色,“因为我比较黑嘛,所以可能会引起一些误会。”
“IPP是很棒的一个团队,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而且志愿者们热情洋溢,乐于助人。”来自多米尼克的RobertGuiste先生这样评价IPP。
通过不到一个月的相处,学员和志愿者在每天的接触下建立起一定的友谊,即使是在结束了学业之后,依旧会联系一起诉说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琐事。
来自工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杨全誉遇到过和自己英文名一样是Allen的外国学员,“每一次我们碰面他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亲切地叫我名字,可能也就像叫他自己一样,我们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最后学员回国的时候也是杨全誉送他去的机场,两个人互留了彼此的联系方式,他相信,这样的友谊可以持续一辈子。可能只是吐槽这几天的天气,也可能只是告诉对方自己最近在做的事情,虽然距离那么远,但是他们依旧是朋友。
一步步成长的IPP(礼仪服务)
(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送别学员,我们来合个影)(IPP工作者外出接受礼仪培训)(带学员考察中国港口博物馆)(IPP志愿者陪同学员外出参观)据悉,援外项目总期数达到69期,其中教育领域34期,港口领域30期,汽车领域4期,工业领域1期,项目总期数人数达到人。“早在年,学生就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援外项目中了,目前IPP志愿者团队有来自各个学院的50余位同学。”IPP团队指导老师王萌萌老师提起这些可爱的志愿们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突然表白道:“他们很优秀,在我眼里,他们就是一支全能型的国际化高素质团队,我很为他们骄傲!”
年开始,外事处近一步发展IPP,并大力加强对IPP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建设和对学生专业及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学生赴北京外事学校参加礼仪培训、邀请校内老师及经验丰富的校外人士就各写作、机场服务、英语口笔译、文档编辑制作、沟通与演讲、校园介绍与讲解、跨文化交际只是等领域对学生进行专题培训。
学生经过培训后投身于每期的援外培训项目中,英语口语能力及处理事务的综合能力能到了很大提升;同时,学生们也成为了中外友好的使者,与学员建立的深厚的情谊,也让学员们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IPP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发展还在继续,中外交流的步伐也依旧在不断向前。未来的发展之路还很远,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蔡诗颖
图片来源:IPP团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